论语·学而篇第一(1)
【正文】
子①曰:“学②而时习③之,不亦说④乎?有朋⑤自远方来,不亦乐⑥乎?人不知而不愠⑦,不亦君子乎?”
(资料图片)
【注解】
①子:《论语》中的“子”指的都是孔子。
②学:学习,姑且可以先理解为学习忠孝仁智礼仪信的道理。关于学习的内容,可以从两个角度探究。第一,中国古代诗文是“言有尽而意无穷”的,如何解释字句的寓意有时候不必拘泥,重在“意会”,相信读者读完整本《论语》乃至更多的儒家经典会有更好的感悟。第二,后世孟子认为“人性本善”,儒家学说至陆九渊、王阳明发展至心学,认为“心即理”,也就是说“天理自在人心”,人心的那些美好品德原本会在人内心自然生长,只是外界阻碍了这个自然的过程。由此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就只不过是为了恢复人的“本心”罢了,那么学习的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③习:练习、实践。这里“习”的含义,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。第一,《说文解字》对“习”的解释为“习,数飞也”,就是反复飞来飞去的意思,这是幼鸟在练习飞翔,因此“习”的一个含义就是“练习”。第二,孔子的学说总体上是积极入世的,讲的是“学以致用”的道理,如果将“习”理解为“温习”,只是强调学习并熟知忠孝仁智礼仪信这些道理但不实践,这是不符合孔子学说精神的。第三,从阳明心学“知行合一”的理论出发,虽然其是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,但是借鉴这个思想解释孔子学说有更积极的意义。
④说:通“悦”,愉悦、愉快,更多是表达内心的喜悦。
⑤朋:原是货币单位,因此理解为有共同利益的人,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。
⑥乐:快乐、开心,有朋自远方来,有内心的喜悦,但更是外溢的开心快乐。
⑦人不知而不愠:人不知(己)而(己)不愠(人)。愠:怨恨。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学习忠孝仁智礼仪信的道理并时常践行,不也是愉快的吗?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,不也是快乐的吗?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也不怨恨他,这不也就是君子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