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文化 > 正文

官宣“认房不认贷”,广州释放了什么信号?

2023-08-31 06:02:35 来源:新京报

首付比例降低,购房门槛降低,或成为一段时间内的“新常态”。

广州市政府30日发布通知,优化该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,“认房不用认贷”正式落地。

根据通知,居民家庭(包括借款人、配偶及未成年子女)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,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,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,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新规”立刻在市场上引发回响。不过,政策来得其实并不突然。前几日,住房城乡建设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就联合印发了《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》,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“认房不用认贷”政策措施,并将其作为政策工具,纳入“一城一策”工具箱,供城市自主选用。而广州便将此政策落地施行了。

认房认贷怎么认定和执行,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调控过程中,不断发生着变化。

2010年5月26日,住建部等三部门出台《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》,明确二套房认定以家庭为单位,并执行“认房又认贷”原则。这个时期,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“4万亿计划”之后,呈现出较强势头的上升迹象。因此,2010年“国十一条”的出台和“认房又认贷”等,都是显示中央要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政策工具。

但“认房又认贷”政策,随后又发生了改变。2014年9月30日,央行和银监会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》,宣布“对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,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贷款购买商品房,执行首套房”的贷款政策。

2014年,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,库存危机突出。从经济增长情况看,此时我国已经开始从高速到中高速转向,经济下行压力增大。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房地产提出,“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”,赋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和决策权。

在此背景下,从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、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到放开限购、买房直接落户,各类刺激政策纷纷推出,开启了第一轮楼市刺激。“认房不认贷”的出现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2016年,楼市火爆。“首付贷”、杠杆炒房背后的风险引起了市场关注。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,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。此后,“认房又认贷”重回大众视野。

2017年3月,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》,在“认房又认贷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缩短贷款年限和提高首付比例。

与2016年稍有不同的是,2010年的政策虽然较为密集,但因当时的技术、监管等硬件不完善等因素,其实际操作中恐未能一律执行严格限制政策。而2016年以后政策限制的广度、深度和持久度,都远非此前所能比。

时移世易,2023年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后复苏的时刻,经济发展又迎来了许多变化。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,“房住不炒”的大前提不会动摇,但几年的严格监管已经使地产市场发生了改变,无论是房地产企业还是“刚需”“投机客”,其能力和意愿也都在发生变化。

从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看,2023年1-7月同比降1.5%。从商品房销售面积看,1-7月同比降6.5%。因此,政策调整应时而动,刻不容缓。

总体而言,一线城市整体销售表现,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,但从高频数据看,8月(截至25日)一线城市新房销售月度累计同比降27.7%,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。而广州在4个一线城市中销售下滑压力相对较大,6月、7月销售面积分别同比-33.7%、-15.8%。这或许也是广州打响“认房不认贷”第一枪的缘由。

“认房不认贷”是能够给买房者带来肉眼可见改变的政策,因此在市场上的反响也更为强烈。事实上,其他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正在路上,一些限购限贷等政策也渐次放松。对于未来有刚需消费者而言,首付比例降低,购房门槛降低,或成为一段时间内的“新常态”。

纵观“认房认贷”政策演变过程,可以发现,经济发展总有其周期和规律,政策出台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应该相机而动,以熨平周期为其中一个目的,有效把控市场规律、顺应市场潮流,保障市场健康,促进市场发展。

□万喆(经济学者)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 ©   2015-2022 太平洋影视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  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